杨铁臣家庭

我从小就崇拜军人,一首首军歌让我唱不休,一部部描写军人的小说让我看不够,一个个讴歌老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甘洒热血写春秋的影片,让我热泪流。
1964年12月30日,我终梦想成真,当上了为祖国铺架彩虹的铁道兵。实现了“胸有爱国热情、身有报国行动”的家训家规。
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披红戴花,含泪告别父老乡亲,登上了开赴军营的列车。
眨眼6年过去了,我这个端“铁饭碗”的军官与农村“赤脚医生”王素琴喜结良缘。结婚时,一没有“三转一响”,二没有漂亮穿戴,三没有婚纱照,仅有招待亲友的粗茶淡饭和8分钱一包的“双戴花”香烟。
婚后一周,我就返回沸腾的襄渝铁路建设第一线。此后13年,我们分多聚少,每年一次的探亲假往往推了又推,传统佳节的年夜饭盼了又盼。尽管如此,我们都能相互理解,情如鹣鲽。又是一个中秋节,我边吃月饼边写下赏月怀想:“十五的月光照在家乡照在桑干河畔,节日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你耕作在广阔的责任田,我战斗在北国的大秦线;一块月饼分为两半,你尝一半我尝一半……”不久,妻子读着报上的文章,喜悦的泪水潸然而下。
“修大路走小路,处处无路处处路,舍小家为大家,处处无家处处家;圆中有缺缺中有圆,一家不圆万家圆,甜中有苦苦中有甜,一人辛苦万人甜!”这就是铁道兵生活的真是写照,也是我们筑路军人家风的生动体现,我们为之感到自豪和骄傲!
我的业余写作之路始于50年前。从1965年5月《军营交响乐》处女作的发表,我手中的笔就再没有放下过。“从连队到机关,从江南到北国,从红日喷薄到晚霞西落,持之以恒爬格子,宣传先进集体,弘扬时代人物,付出心血汗水,收获丰硕成果。”这就是我一生中业余写作的总结。
2008年8月、2011年12月,我自费出版了40余万字的《情缘笔耕》、《岁月如歌》。书中收录《家谱小志》、《杨姓探源》、《我说我家》和通讯、散文、论文、杂文、军旅故事等300余篇,印刷1500册,馈赠杨姓家庭、亲友、校友、战友及企业、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做了件有纪念意义、为杨氏家族增添光彩的好事,了结了我的夙愿。
打这以后,我们家有了继承发扬爱国、崇俭、善学家风的“传家宝”。工作之余,在湖州、杭州、芜湖工作的儿女重温20多年前湖州日报发表的《我用压岁钱买书》、《爱国主义影片就是好》、《我爱看革命传统教育片》、《艰苦奋斗这一课补得好》等文章,思考着从家庭做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节俭的生活习惯的方式方法。
与此同时,我们家庭“少儿学校”学习娱乐氛围也更浓厚。每逢小长假,4个“开心果”在爸妈的陪伴下,带着孝心,带着心愿,像鸟一样飞到我们的身边。时而津津有味地朗诵着《欢乐家庭》、《家有笑星》、《家中小指挥》、《我们家有台戏》、《莫忘孩子的精神营养》、《小手画出大世界》等趣味文章,时而演独角戏、二人转、唱校园歌曲……
春风化雨,点滴入心,孩子们茁壮成长,我们家喜报频传:“外公外婆,我获得国际少儿美术大赛优秀奖、杭州市奥数比赛一等奖!”“今晚湖州电视台播放我击剑表演的节目!”“爷爷奶奶,我得了芜湖市幼儿组钢琴比赛金奖!”听了这些传真新闻,我们心头喷发出灿烂快乐的火花,不时发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