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丰村
赵慷慷家庭

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在吴兴区环渚街道华丰村的67岁老人叶舒英看来,女婿赵慷慷胜过“半个儿”。
赵慷慷一家都是吴兴区环渚街道华丰村的村民,他们的拆迁安置房要今年下半年才能拿房。为了省钱,他没有在外租房过渡,而是带着两个儿子和丈母娘叶舒英一起住在位于吴兴区道场乡唐南村的小姨子家。
赵慷慷是叶舒英的大女婿,今年已经46岁了。大女儿夫妻俩一直以来都很勤劳,也很孝顺老人。为了赚钱养家,大女儿以前在菜场里卖水果,女婿则打着两份工,一边在妹妹家开的化工厂上班,一边还在一个建筑工地上帮忙。一家人吃苦耐劳,靠一双勤劳的双手,日子也越过越好。1999年,叶舒英的老伴因病去世,两个女儿也都出嫁多年,家里只剩下了叶舒英一个人。叶舒英从年轻时就身体不好,患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病。加上190多斤的体重,洗衣、做饭等普通家务活都做不了,连上下楼也需要人扶。赵慷慷夫妻俩放心不下老人一个人,就商量着搬去陪老人一起住。为了方便照顾老人的衣食起居,夫妻俩关了菜场的水果摊,在湖城市陌路上开了一家小卖部,每天忙碌之余,给老人烧饭洗衣。赵慷慷一边打工,一边帮妻子照顾着家里。直到2008年房屋拆迁,一家人为了省钱,搬到了现在的住所。
2011年5月,赵慷慷的妻子在家干活时突然出现头晕症状,经医院诊断后最终被确诊为白血病。赵慷慷一个人精心照顾了14个月后,妻子还是走了,在赵慷慷的怀中永远闭上了双眼。临终前,她告诉丈夫,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体弱多病的老母亲。“放心,我一定会照顾好妈。”赵慷慷信守对妻子的承诺,悲痛之余,承担起了照顾丈母娘和两个孩子的重任。每天早上六点,赵慷慷就起床为一家人做早餐。丈母娘喜欢吃面食,他特地去买了一本《厨房妙招1200》的书学着做点心。如今,做馒头、包饺子、裹粽子,他样样精通,经常换着花样给老人做。每天早上送小儿子去学校上学后,赵慷慷在回家的路上顺便买点新鲜蔬菜,到家后洗衣、拖地、打扫卫生、准备中饭,一刻都没闲下来。一年365天,天天如此。到现在已经照顾了整整三年。
其实,叶舒英老人还有一个小女儿。作为女婿,按照村里人的想法,赵慷慷大可不管老人,把老人推给妹妹照顾或者自己重新成家。但是赵慷慷没这么做,他觉得丈母娘和自己的妈妈一样,应该担负起照顾老人的责任。女婿很细心,生活上的每一个地方都照顾得很周到。有时老人要走个亲戚,他就骑着别人送给他的摩托车来回一趟一趟接送。老人感到身体不适,他就陪着一趟一趟往医院跑。就连老人每个月都要吃的高血压药,都是他亲自去医院里配来。
为了给妻子看病,家里总共拿出了70多万元,其中20多万是夫妻俩的积蓄以及拆迁赔偿款、丈母娘的养老钱,剩下的50多万元都是跟亲戚朋友借的。三年来,赵慷慷一边悉心照顾着家里的老人和小孩,一边还抽空去外面打零工补贴家用。在他家的厨房里,是赵慷慷早上买回来的南瓜藤,3块钱一把。加上几个青椒,就是他们当天的下饭菜,自己的衣服已经好多年没买了,破了也没舍得换。
赵慷慷说,知道家里困难,大儿子高中没毕业就去学厨师了。小儿子还在上小学,需要他每天早晚接送,家里还有老人需要照顾,所以他没法去厂里上班,只能到工地上打打工,每个月赚2000多元。去年他和朋友租来养鱼的河道被征用造桥,补贴了几万元的青苗费,加上他平时打零工赚的,跟朋友借的基本上都还掉了,现在只剩下跟几个妹妹借的钱了。
妻子生前很喜欢花,所以这三年来,他一直在家院子里精心养着玉兰花和绣球花。他说,他一定会坚守对妻子的承诺的,照顾好丈母娘,照顾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