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联漾村
高惟玲家庭

联漾村的美丽家庭
高惟玲和丈夫一辈子靠种田为生,却用中国农民特有的韧性和朴实培育出了两个大学生,也是联漾村十年前仅有的两个大学生。夫妻俩用他们人格、品质教育出了两个好儿子,大儿子邱煜,现是浙江省人民警察学院正教授;小儿子邱明,原温州市消防支队支队长,当兵23年后已经转业。
就是卖房子也要让孩子把书读好
高惟玲丈夫是村里的高材生,写得一手好字,高惟玲读到初中,这2人组成的家庭在联漾村算是知识分子家庭了,也正是因为如此,刚走出校门的两人在他们深知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从小她就教育2个孩子要好好读书,村里不少乡邻都曾劝她说:“大嫂子,别让你家孩子上学了,上学有啥用呢,还不如去学个手艺,那挣钱多快!”对这些话高惟玲和丈夫总是淡然一笑,他们坚持着自己的信念,相信读书一定会有丰硕的回报。丈夫努力赚取工分,高惟玲学习着如何勤俭持家,学习着从柴米油盐、一针一线,从点点滴滴中抠出了两个儿子的学费。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们夫妻也没有退缩过,更没有怨言:只要孩子读得出来,肯读书,就算是卖了房子也要让他们读!”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儿子五、六岁开始就跟着妈妈到田间地头割草喂羊,两兄弟还比赛,看谁割草割得多,村里人都知道高家的两儿子特别懂事,小小年纪就知道给家里减轻点负担,
高惟玲为了让邱煜学习更上一层楼,托了而很多亲戚朋友,让他读条件相对比较好的织里中学,三年后,邱煜如愿以偿地考上了中专——浙江省警察学校,那时候考上中专,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特别是在农村,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毕业后国家包分配工作,简直就是跳进了龙门。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两年后邱煜有机会被保送到北京公安大学师资班学习,是工作还是继续深造,他犹豫不决,照理说家里已经供自己读了那么多年书了,该是自己报答父亲母亲的时候了,这时他想到征询妈妈的意见,高惟玲还是那句话:“有机会就去读,哪怕卖房子妈妈也会供你。”这句话如一颗定心丸,踏踏实实将他送去了北京,成为当时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二儿子邱明,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从军。不到20岁,就离开家乡离开父母,但是同样很争气,在部队当上了班长,还考上了军校,毕业后,当上了排长。“基本上是三年一提,最后成了副团。”外人听着简单,其中的付出只有母亲才能明白:“当兵23年,从来没有回家过过一次年。”倒不是因为时空上太过遥远,其实邱明就在温州苍南,只是消防兵工作的特殊性,每逢过年,他们必须全员严阵以待,坚守在岗位第一线。
我们总会在背后支持你们的
为了怕影响儿子,高惟玲和丈夫总是报喜不报忧,让儿子好好工作,不要为老两口担心,去年,高惟玲住院动手术,知道大儿子学院有紧急任务,再加上听说要副教授提升正教授资格考试,她和丈夫一商量,决定不要打电话给儿子。大儿子与往常一样电话问候,刚做完手术的她说:“我只是有点头痛不舒服,说话声音就低了,等你保质保量完成学院任务再和妈通话,妈的声音又像大喇叭一样了。如果你升正教授的喜讯传给我,妈能蹦三尺高呢。”
而邱明所在的温州苍南,是塑料行业的集聚地,火灾发生率很高,消防官兵得随时准备冲进火场去救人,有次高惟玲去部队看望儿子,刚到,还没有说上几句话,就听到一阵急促的铃声,包括儿子在内的消防官兵迅速做好准备,因为家人来了,指导员好心让邱明不要去现场了,可邱明执意登上消防车,高惟玲没有因为儿子抛下他去救火而不高兴,反而为儿子的成长感到欣慰和自豪。2006年8月,强台风“桑美”正面袭击苍南,当时身为温州苍南消防大队副教导员的邱明,奔赴在抗灾第一线,冒着生命危险连续作战到深夜,还是亲戚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看到了邱明带领战士在台风中奋战的场景,赶紧来告诉高惟玲,第二天牢牢盯着电视看新闻重播,看着儿子顶着狂风暴雨,全身浸泡在水里救人,当爹妈默默地流下了眼泪。亲戚们都劝他们,让赶紧给儿子打电话,不要在第一线干这么苦的抢险工作,已经是领导了,在上面指挥指挥就可以了。高惟玲和丈夫却有不一样的态度:“正因为是领导,才更要给别人做好榜样,才更要冲在前,不然不配当领导,现在群众遭灾,正是需要他们的时候。”
那年邱明成了“中国骄傲”的候选人,得知这个消息,亲戚朋友们奔走相告,还组织身边的人纷纷为他投票,高惟玲和丈夫回绝了大家的一片好意,他们的一席话说得众人动容:“邱明做的都是小事,份内的事,应该做的事,怎么就成了中国骄傲了,但的确他是我们的骄傲。”
让我们俩在一起慢慢变老
儿子都各自在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夫妻俩也在这块他们付出青春和汗水的地方渐渐老去,却是感情越来越好,他们是村里有名的好好夫妻,有什么事情都互伤互谅,互敬互爱,走过了50年的岁月。而且是越老越闲闲不住,把对自己儿子的爱毫不吝啬地分给了其他的人。“荒年不吃粥,熟年不吃肉。”是高惟玲和丈夫这些年来一直保持的生活方式,同村人有困难了,他们一起上门看望,前几年有一村民得了重病,无钱医治,夫妻俩把儿子给的6000元借给对方,并许诺可以10年后经济好转再还,村里有好些独居老人,子女都在镇上打工,看老人没吃饭,高惟玲和丈夫就送一碗过去,没水,就送一壶过去……
现在,两个儿子每个星期都会打来问候电话,大儿子每个月都带着妻子来家里看看看,二儿子邱明转业后,也能回家过年了,去年的年夜饭就是大儿媳掌勺,全家热乎乎地围桌吃饭,那份幸福的背后,是高惟玲和丈夫这么多年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