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大港村田畈里
朱根寿家庭

什么是幸福?有人认为腰缠万贯是幸福,有人认为位高权重是幸福,有人认为食可裹腹就是幸福,也有人认为平安即是福。正如“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人心中对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不同人对幸福的演绎也千差万别。
有这样一家人,他们是千家万户中普通的一员,他们是大千世界里平凡的一户,但就是这样一户平凡普通的人家,用自己的勤劳,朴实,宽容,相敬和爱护演绎着最真实的幸福,享受着最舒心的生活。这个家庭共十口人,户主叫朱根寿,已为曾爷爷的他还勤勤恳恳工作在村会计岗位上,夫妻之间互尊互敬、和睦平等,子女善于经营,孝敬老人,热心公益。每个家庭成员互相帮助,互相友爱,营造出了宽松、宽容、和谐、愉快的氛围。2002年他们家庭被评为湖州市“文明家庭户”,2011年被评为吴兴区“幸福家庭”。
爱工作,账本、算盘里传得模范风
今年73岁的朱根寿已经担任村会计57年了,从1958年起,朱根寿就担任了农村会计的岗位,并且一干就是50几年,和账本、算盘打了一辈子交道,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无论是生产队的财务账目,年初的预算方案,还是为村民打证明、报户口、生产队的农药化肥分配,统计生产进度等等,都在朱根寿的职责范畴内,他事无具细,大事不嫌累,小事不嫌烦,做到精打细算,严格把好集体的财务关,不徇私情,多次被评为镇、市先进工作者,用自己工作赢得了全村人的信任,1995年他被群众推选为大潘兜村副村长同时兼任村主办会计,1996年3月至2006年3月,又连续被选为镇第十届至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8年春,年逾花甲的朱根寿到了退休的年纪,但是由于村民极力要求,他仍旧留在村部帮助做日常工作和协助财务工作,回首往事,朱根寿很坦然,他说:“这五十多年来,我一直忙忙碌碌,做的都是小事,但是只要是为群众办事,再小的事情我也当成大事认认真真地做好。”在他的教育下,大儿子吴卫新在宝隆宾馆担任经理,在工作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尽心尽责,受到同事的好评;二儿子为人坦诚、热情,靠着勤劳肯干,经营自家的童装生意,发家致富,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爱家人,夫妻、子女间共谱和谐曲
朱根寿在认真积极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协调好家庭事务,作为一家一主,他要求男女平等,以宽容和理解善待每一位家庭成员,在处理家庭大事时,总是和儿子媳妇们一起商议,取得共识;作为丈夫,他爱护妻子,从不为小事争吵,夫妻感情非常融洽;作为父亲,他以身作则,从不玩牌赌博,注重子女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子女节俭、谦逊、自强的良好品质。朱根寿的妻子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但是也明白丈夫的辛苦,为了减轻丈夫负担,她自觉主动地承担起家里所有事务,从不让丈夫因家事分心而影响工作.为了让丈夫做清清白白的村官,她常吹家庭廉洁风,常念家庭廉洁经,督促丈夫自重、自警,在外做到“一身正气上班去,两袖清风回家来”。
爱父母,家风、家训里传承孝子情
父母的足迹是子女的路标,朱根寿的一举一动对子女道德的形成,情操的陶冶,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朱根寿小时候家里贫穷,孩子多,他才三岁就被送去做了邻村朱法生家做养子,12岁就已经下田干农活,为集体发牛,16岁担当了公社食堂会计,小小年纪就已经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生活的艰辛没有打倒他,他以自己的勤劳肯干过上了好日子,但他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本,对待养父养母,他就和亲身父母一样,父亲母亲爱吃什么爱用什么,他牢牢记在心上,无论工作有多忙,他都要抽空陪着他们聊天,在朱根寿的言传身教下,小辈们对待长辈都非常孝顺,大儿子吴卫新更被评为大港村“十大孝子”,让良好的家风代代传承下去。
爱公益,帮人、助人里传递正能量
做好事,朱根寿更是不遗余力,1978年,大家日子都不宽裕,田畈里自然村的吴玉叶家没房子住,朱根寿热情帮助联系泥匠木工,发动村里的年轻人做小工,大伙齐心协力干了两天,帮吴家建好了房子。2006年,村里的朱姓青年患有精神疾病,打人砸物,又是朱根寿发动捐款,将他送到医院治疗,使他的病情得到了稳定。前几年,村里89岁的沈阿囡老人患病住院,无人照料,朱根寿了解情况后,不仅帮助垫付了住院的押金,代付了护工费,还费力协调好老人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让老人有一个安稳的晚年,让老人感动不已。这样的好事朱根寿还做了很多,有些是大家知道的,更多的是大家不知道的,村里人对朱根寿都竖起大拇指,但是朱根寿只是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在他的带动下,一家人积极参加各类公益志愿活动,是名符其实的爱心之家。